
里信的願望
里信設計師一直想要跟族人分享自己創作的智慧,對過去的設計經歷及對文化傳承的熱愛。從小的里信看到太陽的光芒、田野旁的小花、母親的飾品、傍晚的晚霞,身為巴魕剌的子民(阿美族語,是太陽的子嗣的稱呼),記憶中的紅色就是文化傳承的源頭,而這股能量直到現在,都是里信認真努力設計的動力,傳承也是最後的願景。
然而,2009年因著朋友的引薦,經吉安鄉公所的邀請,擔任吉娜婦女協會原住民時尚服飾製作課程講師,剛接到這份任務時,里信欣喜若狂,覺得這是一種肯定,但隨之而來的感覺是一種負擔及壓力。里信覺得自己小學沒有畢業,雖然經驗豐富,真能夠教導這些族人從服裝設計、打版、裁剪、縫紉中學習她想要傳達的文化內涵?她從16歲開始,隨著姊姊到台北工作,從紡織廠員工開始學習製作,經過兩年後因著能力備受青睞,轉職到華格爾內衣公司學習裁縫工作。這幾年的工作經驗,一直到她嫁為人婦後,重頭開始製作阿美族服飾,腦海裡的紅色印象及對母親穿上服飾的初衷,將其轉化成服飾的配色及圖騰。
傳承也要做大
如今,小女兒也繼承里信的文化服飾設計的衣缽,但里信並未感到滿意。「阿美族文化是我們每一個阿美族人的傳承,是使命,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。智慧也應該回歸族人。」里信如此說。所以,當她接到吉安鄉公所的邀請時,把握住這一次機會,跟族人分享創作服飾的心得及創作理念。
圖一 服飾製作課程第一堂-服裝設計與打版
里信在活動過程中,對於每一個學員的問題,都當成一種學習。「因為我沒有讀書,所以本身表達上可能不一定清楚,所以我想要努力解釋清楚,盡量使用國語跟專業名詞,讓他們能慢慢理解的認識服飾文化的奧秘」。這句話謙和但有宏願的說著,里信希望大家能對於自我文化的服飾價值深感信心及高度認同。
熱誠也能感動人
小女兒從中學習母親里信對文化傳承的認真及執著,這些內涵轉化為服飾的配色及車縫的品質。小女兒說:「我剛開始不習慣對別人說如何開始一件服裝的設計,量身、打版的基礎也需要從頭開始學習起,但母親卻了解用有限的知識下教學,我想靠的是對文化熱誠的持守及藝術傳承的堅持,這些或許是克服困難及無私教學的衝勁吧!」
班上唯一一個男性學員,當初也是抱持陪伴太太一起來了解,也可以蹉跎一下時間,但他表示來這裡是正確的選擇,雖然不能跟大家做女性套裝,但做男性背心也是一門功課。他說:「我覺得在這裡可以知道原來做衣服(阿美族服裝)也是很專業的事情,不是布料拿來剪剪貼貼就可以穿了(呵呵呵地笑著)。但將服裝穿在身上,就是把文化穿在身上,而且知道是自己努力過的成果,感覺這件背心就不只是文化而已,而是傳承文化。」
尊榮的紅色記憶
此次活動的目的,是“結合工坊藝術工作者及裁縫相關設備資源,辦理社區部落婦女服飾製作課程活動,期能提升社區部落婦女休閒育樂及就業能力,進而再造社區部落機能品質”,但有趣的事,卻讓族人在做服裝的過程也找到自己身為文化傳承者的價值。經由這一次的活動,大家也完成了自己的一套原民改良服飾。在黑色的衣服中,紅色的縫邊烙印在胸口及裙邊,袖口及後腰上鑲上尊榮的紅色,小花圖騰在也跟著紅邊,里信表示這是有母親的地方,就有了生長的記憶,就如同大地之母孕育萬有,讓各地方如花多般總是欣欣向榮著。整套的特色讓雍容華貴的服飾上出現美麗的記憶,除了製作上的困難被突破外,就是對自己更加的認識了。
學員對課程的回饋1:「很適合再開班,(里信)老師懂的把老人的記憶轉換成服飾配色,期待下次能針對S彎邊及圖騰選樣來教學。」
學員對課程的回饋2:「(里信)老師真的很厲害,這是一個物超所值的活動。」
學員對課程的回饋3:「沒有學歷不是一種限制,ca'ay ka pisawad(永遠不要放棄自己),只要有熱誠及初衷。老師就是一個靠著神的傳奇人物。」
里信芭閣娜,下期繼續挖掘她的故事。
(本文圖片翻拍於活動紀念影片,已經主、協辦單位同意使用,下載、公開使用請徵求工坊意願!)